2008年4月16日 星期三

學校本位管理的研究

●省思劄記:School-Based Management

學校本位管理School-Based Management, SBM)是美國一九八○年代學校改革運動中最普遍的策略之一,肇始於地方分權的概念。透過權力下放與鬆綁,學校在行政、人事、經費預算和課程教學上擁有更大的自主性,學校經營也更具彈性、效率和績效(吳清山,民88)。而當英、美兩國致力於學校本位課程的推動時,我國亦深受這股「由下而上」的思潮所影響,教育不再只是「由上而下」的政策宣導、執行、貫徹,而是「由下而上」發揮在地性、草根性、獨特性。隨著權力的鬆綁與解構,學校發展與經營的權限不再獨攬於中央政府,而是回歸到「廣義的學校團隊」身上,除了學校本身的行政體系、教學體系之外,家長、學生和社區同時也是學校發展的重要角色。

九年一貫的推動,其中有一個重要的環節便是「學校本位課程」的經營,而這正是學校本位管理的深化。學校課程的發展逐漸展現多元與彈性,在兼顧學生的需要、學校的條件、社區的資源、家長的期望、教師的專長等各個環節之下,設計出具備發展性的特色課程,不僅有助於學校特色經營,同時也能夠讓課程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,進而和社區形成生命共同體。在逐步面臨少子化衝擊的現在,或許「學校本位管理」也有助於發展學校的特色,進而強化學校的競爭力,提升教育的品質。

然而,政策和理念是否能夠落實,最大的關鍵仍在於運作歷程中的每個環節是否能夠發揮效益,而「學校本位管理」在施行上亦有其待突破的瓶頸與盲點。

  1. 權力與績效的對等性:權力下放的同時,也是績效責任的開始。而位於教育前線的教師們對於自我角色轉變的認知、專業能力的培養等等,對於教育績效的提升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要素。學校教師不再只是單純的課程執行者,同時身居設計者、覺察者的角色,他們更需要具備發展課程的能力、資源整合的能力、溝通協調的能力、組織系統的能力;而不論是能力的培養、課程的規劃等等,確實皆需要教師付出相當的熱忱、時間、心力,方能善用權力,展現績效。
  2. 家長參與權的平衡性:家長究竟是學校發展的助力或者是阻力?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管理究竟應該拿捏什麼樣的分寸?家長參與權的善用,絕對有助於學校與社區的結合,更會成為教師教學和學校經營最大的支持;但若是「濫用」,卻也可能變成校務發展最大的障礙。
  3. 組織成員的共同願景:不同的角色對於教育厡景的期待也不盡相同,行政有行政的立場,教學有教學的考量,家長有家長的期許,學生有學生的需求;而學校本位管理的推動,卻是要尋求每個環節的平衡點,唯有建立共同的願景,才能夠真正涵養學校的特色。因此,如何讓每個角色在歷程有機會發聲,如何建立通暢的溝通管道,這將是我們應該要努力的目標。
●好文共賞‧‧‧‧‧‧

School-Based Management

2 則留言:

陳木金教授部落格 提到...

學校本位管理的心得分享深刻,但若能與老師上課講授內容的心得結合來撰寫,應該會收穫更大!

提到...

謝謝老師,我會嘗試融入上課的內容一起撰寫。^_^