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校行政團隊領導研究成功與否,已不再聚焦於領導者個人,而是擴大至團體的每個成員,當每個人「各司其職,各盡其份,各展其才,各顯其能」,團隊自然能夠形塑出承諾感的氛圍,領導的脈絡自然能夠環環相扣。
綜觀〈Work Teams in Schools〉這篇文章所論,以及老師課堂中的深度分享,我們可以歸納出下列幾個重點:
- 領導肇始於相處:學校行政團隊領導著重的是「眾」的力量,如何讓每個成員都能夠適得其所並且發揮所能?關鍵在於領導者能否有洞察的智慧。而這樣的智慧從何而來?不外乎用心與成員相處。用心相處,則能夠看到團隊的可能和希望;用心相處,則能夠看到成員的需要和遠景;用心相處,則能夠真正的走入團隊之中,與成員對話、溝通、成長。
- 進行邊緣式管理:所謂的邊緣式管理其實就是增權賦能的概念延伸,讓每個人的能力都能夠不斷的向外擴張,提升成員的潛力和可塑性。而這與「成長型團隊」、「學習型團隊」的想法亦不謀而合,領導者本身的成長並不等於團隊的成長,唯有所有成員的向上提升,才能夠帶動團隊的整體競爭力。
- 深度會談的文化:組織當中有掌聲,不免也有噓聲,兩者缺一不可。若一個團體永遠都只有稱讚、鼓勵,卻沒有正視問題的聲音傳出,那麼便容易失去成長的動力。此處的「噓聲」或許可以解讀為善意的批評、正向的建議,而不是謾罵、攻訐。然而,忠言畢竟逆耳,深度會談文化的建立談何容易?或許癥結點便在於信賴感與承諾感的建立吧!
- 建立信賴與承諾:信賴,能夠讓成員凝聚向心力;承諾感,能夠讓團隊形塑共同成長的遠景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本就建立於信賴的基礎上,如果能夠以此為基礎發展,則深度會談文化的建立將能事半功倍。
- 全面的品質管理:領導權力的下放,必須伴隨著管理制度的建立。全面品質管理意即「全面」(組織內每個職位都涵蓋在內);「品質」(組織內每項活動及最終產品的卓越程度,以使用者滿意程度來判斷;「經營」(手段和目的的判斷使用)。運用在學校領導之中,很重要的觀念便是領導的成效是與全部成員息息相關的,不僅是責任的歸屬,更是遠景的塑造。
學校行政團隊領導考驗的是領導者的識人智慧、容人之量,更考驗團體的向心力和成長力,若是能夠適度的運用,將能夠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力量。
●好文共賞‧‧‧‧‧‧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