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省思劄記:Community Coalitions to Restrycture Schools
過去學校辦學是屬於閉鎖式、權威式的,學校手握教育的主導權,「關起門來辦學」之景況屢見不鮮;但隨著民智之啟蒙,家長和學生不再只是被動的「受教」,隨著少子化問題的出現、家長教育選擇權風潮的蓬勃發展,學校開始意識到「競爭力」、「推銷」的重要,「產學合作」、「小校合併」、「學校轉型」、「社區總體營造」等策略聯盟管理的方式成為學校尋找出路、提升競爭力的最佳途徑。根據林易蓉(民90)的研究指出,策略聯盟具有降低經濟成本、共享資源、促進校際良性競爭、達到組織學習效果等效益,透過確立目標願景(學校文化與本質、教育夥伴理想)→環境分析(內部優勢與劣勢、外部機會與威脅的分析)→形成策略(選擇策略優先順序、成本效益分析)→執行策略→評估策略的模式歷程,逐步達成策略聯盟的願景。
進一步分析現況,不僅都會型學校面臨招生人數逐年遞減的壓力,對於許多位於山之巔、水之涯的偏遠小校而言,這種壓力更是他們無以掙脫的切身之痛。偏鄉學校依山傍水,囿於居民人口外移的問題,招生人數不足一直是學校領導者的噩夢,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實,然而乍聽到老師說「全台有30%-40%左右的學校規模小於六校以下」,心裡還是不由自主浮現一個大大的驚嘆號。對於偏鄉學校而言,如何吸引就學人口成為他們最大的挑戰,然而「吸引子」的選擇則有賴學校領導者的智慧。雲林草嶺國小是一個值得學習與探究的典範,草嶺國小雖然也是一個袖珍型的偏鄉學校,但是卻擁有非常完整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社區意識,而他們也充分發揮優勢,擬訂策略,由全校老師、行政人員共同推動特色課程,結合在地文化,發展自己學校本位的特色;此外,學校也與社區資源結合,共推深耕閱讀教育、生態解說等活動,帶動社區的整體發展;甚者,草嶺國小與鄰近幾所偏鄉小校進行策略聯盟,進行課程的延展。
課堂中,老師分享大屯國小的辦學經驗,其落英繽紛的美麗景致令人屏息,其領導想法的細膩和周延更是令人折服。其中我最喜歡「以成就自己的心來成就他人」和「專注表現掌聲自然會來」這兩點,前者呈現出領導者應有的大氣度與成人為美的寬闊胸懷,後者則展現出領導者謙卑的努力精神。我想,身為教育領導人員應窮盡己力學習這兩種精神與態度。
偏遠小校雖然有其生存不可避免之劣勢(地處偏僻造成交通不便、人口外移等),卻也有都會型學校難以望其項背的優勢(豐富的生態景觀、充足的教學資源、理想的師生比例等),如何發展優勢而彌補不足之處,以創意學校的經營策略增能發展、豐富本地發展、接軌全球發展等,實是偏鄉小校和現代都會型學校都必須面對的考驗,也是學校領導者不可推諉之責任。
●好文共賞‧‧‧‧‧‧
Community Coalitions to Restrycture Schools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