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3月26日 星期三

教育領導者的培訓研究

○ 上課隨筆:NPQH制度的省思

從NPQH制度的誕生與演化,我們不難看出英國政府對於校長培訓制度關注與重視。

從OTTO(單期訓練研習)模式到NPQH制度的催生,中間歷經師資培訓局時期、NCSL(國家學校領導學院)等不同的階段,英國校長制度的培訓隨著時代環境的變遷、理論主義的興衰,逐漸衍生出不同的面貌和主軸。從這段演化的歷程,可以發現NPQH的成長是一種動態的模式,一種具發展性的模式,它是因應現況、需求等不同環節而生的產物,對於改良校長培訓制度具有關鍵性的助力。

其中,NPQH的制度具有下列幾個重要的特性:

  1. 運作流程是動態性的歷程:「具體經驗→有結構的省思→概念化→實驗→新經驗→具體經 驗」的循環圈,不僅突顯Kolb的經驗學習模式,同時也呈現領導具有變動性、實驗性的特質,正如計畫的實施,往往也是在歷程當中不斷的調整與修正。
  2. 制度著重同時理論與經驗:除了經驗知識之外,NPQH也著重理論知識的養成,企圖融合理論與實務二者,多方面擴充校長領導的專業知能。
  3. 培育方式多元且具實務性:除了專業知能之外,此制度還融合了「虛擬訓練」和「面對面的訓練」,有助於校長在就任之前的心態調整與實務演練,增進應變之能力。

他山之石,可以攻錯。從NPQH制度可以反思我國校長培育制度的優與劣、利與弊,著實值得你我省思。

●好文共賞‧‧‧‧‧‧

NPQH模式系統對我國校長培育制度建構之省思

教育領導者的性別研究

● 省思劄記:Female,Minority Superintendents Face Double Inequity

過往,傳統社會賦予男性與女性不同的評斷標準和社會期待,昔日更是有「女子無才便是德」的迷思,普遍認為女性所應扮演的角色便是發揮本能,為夫賢妻,為子良母;在這樣的刻板印象之下,不僅女性就學是個屈指可數的異數,更遑論以女性身為領導者了。

如今,民風開放,思想遷移,人們開始重新定位兩性角色,企圖尋求兩性之平衡。於是,兩性就學之比例逐步拉近,踏上職場之路的女性亦不在少數,更有些是兼顧家庭和工作的職業婦女;在思潮的開放和反思之下,女性逐步跳脫傳統社會禁錮的框架,成為重要的發聲體,甚至是成為學校中、團體中的領導者。

不可否認的是社會對於兩性平權的議題仍在碰撞、探索的階段,並未趨於穩定,以致於女性校長(或領導者)在工作職場中會被賦予許多迥於男性的期待、看法和挑戰,例如:女性校長過於柔軟,難以具備領導者應有的魄力;但,事實真是如此嗎?領導風格的差異應該來自於個人特質之不同,絕非單純以「兩性」這把刀所能一分為二的,以此框架女性校長和男性校長所具備的特質、能力有欠周延。換個角度思考,領導本就是因為不同的特質、能力形塑出不同的風格,若是女性校長能夠發揮獨有的特質,例如:溫暖、細心、具包容力等,不也能塑造出不同的學校氛圍嗎?

領導者絕非一個模子打造出來的,每個領導者都有自己的領導哲學、風格、態度──不論他或她。我想,社會若能給予更多的彈性、更糢糊的既定印象、更多的支持與包容、更公平的看法,女性校長也能遊刃有餘的展現自己的領導才能。

●好文共賞‧‧‧‧‧‧

Female,Minority Superintendents Face Double Inequity

2008年3月19日 星期三

教育領導者的風格研究

● 省思劄記:Leadership styles--Using the right one for your situation

隨著時代與環境不斷的演進變遷,領導風格與相關理論就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,從獨裁式領導、參與式領導,到服務型領導、轉型領導等,領導風格的發展絢爛如煙花,值得我們深究、探討。

身為一個教育領導者,尤其應該掌握領導趨勢發展的脈動,深入了解每個領導理論、每種領導風格的核心價值與意義,評估不同領導風格的優勢與劣勢,並且加以「彈性」運用。沒有任何一種領導風格是具有絕對的制高點,因為融入不同的組織脈絡、組織文化,面對迥異的組織成員、組織風氣,即使是同樣一種領導風格也會產生不同的效益。因而教育領導者應全面性瞭解組織的特色與文化,並且考量自己的人格特質,方能找出一種合宜的領導風格,發揮其最大的效益。

「領導風格」是領導者與組織交織而成的,具有「生命力」,能隨著領導者人格特質、組織文化、面臨的情境……等因素而有所轉變,就如一層有彈性的薄膜,能夠有不同形狀的發展空間;絕對不是一個壓克力的框架,限制領導者的思維與發展。

●好文共賞‧‧‧‧‧‧

Leadership styles--Using the right one for your situation

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

教育領導者的肖像研究

● 省思劄記:Trends in School Leadership

昔日,校長如同學校的掌舵者,意念之所趨,校務之所趨;今日,校長化身學校的領航者,發揮管理藝術,推動組織成長。隨著時代的變遷,校長面臨的挑戰從單一的教學管理,逐漸延伸為輻射狀的多向度管理,包括:學校本位課程、教訓輔三合一、社區參與等;隨著教育的改革,校長擔任的角色不再僅止於管理者,同時也是參與者、學習者、服務者,其複雜之多樣性不言而喻。其實,教育現場本身便是由錯綜複雜之脈絡交織而成,家長、教師、學生、行政體系彼此環環相扣,家庭、學校、社區形成互動網絡;有鑒於此,學校之經營不再只是單純的「管理」,而是透過親身投入、實際參與,思考如何讓龐大的學校體系「活」起來,如何提升與落實校務工作的績效。

校長與學校之間息息相關,正因如此,校長之專業成長是不容忽視之核心;除了領導技巧之琢磨、專業知識之提升等等,教育之美的體現更是學校領導之根源。


●好文共賞‧‧‧‧‧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