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8月31日 星期日

翻譯〝教育心理學〞一書有感

碩一上學期,因緣際會,我們獲得了一個難得且特殊的學習經驗:翻譯教科書。這漫長的一個學期,我們來來回回與原文、譯文不停的奮鬥,從最初的衝撞、中間的磨合、最後的回甘,這段學習歷程不僅是對於教育心理學領域的探索,更是對自我能力的挑戰。「教育心理學」一書不僅蘊藏著原作者的真知灼見,更是我們努力與智慧的結晶。

2008年7月1日 星期二

危機管理策略研究

常言道:「危機就是轉機。」危機的出現雖然令人措手不及,甚至會嚴重打擊團隊的士氣,但是若是可以正視危機,及時處理,並且從危機當中累積寶貴的經驗,則危機自然變成團隊成長的轉機,能夠讓團隊開啟一番嶄新的氣象。在企業的領域裡,危機管理是領導者必備的知能,因為商業氛圍詭譎多變,稍有不慎往往得付出慘痛的代價;反觀教育圈,由於領域屬性的特殊性,危機管理往往是受到忽略的一環,以致學校常常出現應變不及、處置不當的情形,無形之中加速危機擴大的速率,也失去解決問題的契機。因此,二十一世紀的領導者,不論你居於何種領域,皆應該學習危機管理,方能應不時之需。

危機管理策略主要可分為P(預防)→D(偵測)→C(矯正)三個階段。P:所謂「防微杜漸」正是提醒我們預防的重要性,我們不能坐待危機發生,而是應該採取積極性的預防措施,在看到危機可能形成的時候便予以補救、行動、介入,讓危機能夠化為無形。D:偵測可分為兩個概念,一個是對於危機的敏覺度,一個是對於危機的分析。前者是在危機發生之初即能夠適時的發覺,而不會等到危機如雪球般越滾越大還渾然無所知;後者則是對於情勢的分析和釐清,能夠冷靜的面對問題,並且分析問題,進而提出能夠切中問題的解決良方。C:矯正階段即是危機處理,領導者必須要能提出解決策略,盡速化解危機,使其造成的傷害能夠縮減至最少的程度。

而要能成功的掌控這三個策略,領導者則必須從「心」開始,培養鎮定、負責、誠實、果決的態度。領導者是領航的船長,若是遇到暴風雨便手足無措,只會焦躁的緊張、害怕,如何引領船員、水手們調整航向穿越暴風圈呢?身為船長,有責任也有義務在危機出現時扛起領導之責,唯有鎮定以對、誠實負責、果決判斷,才能夠帶領船員航向新的契機。

衝突管理策略研究

生物的世界中,似乎永遠都避免不了衝突。植物為了生存空間而彼此競爭,動物為了食糧繁衍而你爭我奪;人類呢?人類的生活更是無處不存在著衝突的危機。衝突,肇始於人與人之間觀點的歧異;人是獨立的個體,想法和觀視事情的角度自然會存在著程度不一的差距,尤其是當彼此之間所扮演的角色大不相同之時,衝突更是在所難免。

學校運作中,行政團隊和教學團隊一直是兩個截然不同卻又唇齒相依的有機體,根據秦夢群(民86)研究指出,我國教育組織衝突產生的根源主要有二:學校官僚與專業團體的對立、角色扮演衝突;由於所處立場和主要工作內容之不同,以致教學與行政不時產生摩擦(例如:行政業務的推動需要很多數據的調查,但是這些調查事項卻又會在無形之中造成老師教學的負擔),甚而雙方的關係產生緊繃感,影響學校氛圍和校務推動。而除了教職員之間存在著衝突的可能性之外,「親師衝突」更是學校文化中必須審慎面對的危機。隨著家長參與教育的程度擴張,老師的教學不再是不可挑戰的權威,親師之間溝通不良,甚至出現衝突、紛爭的景況更是時有所聞。然而,「衝突」本身的存在並非絕對的負面,有時衝突的出現反而視溝通的契機,若能善加運用,並且處理得宜,衝突反而是關係之間的黏著劑,有助於彼此理念與想法的交換。身為學校領導者,衝突管理絕對是必學的一門課題。除了柔性溝通、理性思維等策略之外,「真誠的態度」、「耐心的傾聽」更是化干戈為玉帛的重要關鍵。

正因衝突根源於彼此想法或期待的落差,更需要耐心傾聽雙方的聲音。許多衝突往往起源於溝通不良,剛開始或許只是一點點的小爭執,但是因為雙方未能角色互換,傾聽別人的意見,以致於衝突越演越烈,從原先的裂縫變成難以跨越的鴻溝。因此,唯有深入了解彼此的看法,才能夠釐清衝突的根源,也才有機會能夠找出解決之道。而領導者在處理組織或成員之間的衝突時,則應該抽離自己的立場、想法,從衝突圈外看待問題,並且展現自己想要化解衝突的真誠態度,方能使發生衝突的兩者能夠暫時跳脫情緒,找尋解決問題的契機。  衝突管理似乎沒有絕對成功的途徑,它考驗著領導者的應變能力和處事智慧,不要懼怕衝突,將每一次的衝突視為增長領導經驗、促進想法交流的良機,則衝突自然能夠發揮正面的效益。

時間管理策略研究

魯迅先生一句:「時間,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時,可是一天的時間能給勤勞的人帶來智慧與力量,給懶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。」道盡了時間管理的重要性。時間在世人的眼中,猶如那東去之流水,一去不復返;正因時間有著不可逆性、不停頓性、消耗性、公平公正性、無價性、限制性,所以如何善用時間便成為每個人一生中必修的課題。

時間管理是萬事之根本,不論是處理生活瑣事,或是面對工作學業的挑戰,善用時間往往能讓我們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而身為教育領導者,更應正視時間管理所帶來的附加價值,要懂得從堆積如山的行政事務中抽絲剝繭,找出處理的優先順序,並且善用「80/20原理」、「能力曲線原理」、「計畫評核術」等管理策略,使每一分每一秒皆能夠發揮最大的張力、最顯著的價值,而不至於茫無頭緒、雜亂無章,覺得事情永遠沒有做完的一天。此外,教師教學亦必須注重時間管理,從整學期之課程進度安排,到每堂課的教學內容規劃等,時間管理良善的老師往往是游刃有餘,從容不迫,使學生能夠快樂學習,並且獲得最佳之教學效能;反之,不懂得規劃時間的老師往往是被進度追著跑,級務、校務兩頭忙,學生學習自然備感壓力,教學成效亦會大打折扣。然而,如何成為時間的主人,做好時間管理呢?Handy(1993)曾提出五種基本策略:想像自己是時間的主人、定義個人的工作型態、計畫並找出優先順序、使日常工作機械化、授權;其中的「日常工作機械化」所指的應該是使工作具規律性、條理性,當我們應該反覆進行的工作能夠成為機械化的動作時,自然能夠縮減摸索時間的浪費。而居於領導之位,適度且適時的授權不僅有助於提升成員的參與感,達到增權賦能之效果,對於時間管理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小覷。試想:一個教案若是從設計、準備教材、執行、評估等都有領導者進行籌備,豈不曠日廢時?但若能夠下放權限,以團體的力量為之,不僅能夠增加工作的效率,同時也能夠彌補個人思考之侷限性。

時間管理是一門看似簡單卻很深奧的學問,小至事件的處理應用,大至人生的規劃安排,其重要性皆無庸置疑。你,想要滿載而歸,還是留下一片悔恨呢?好好善用時間管理策略,做時間稱職的主人吧!

會議主持領導研究

會議,可以是解決問題的萬靈丹,也可能是延宕問題的毒藥。人的思慮難免百密一疏,而且總有能力未逮之時,透過會議模式,可以集體智慧的效果,也可以形成團體共識,避免流於一言堂的窘境;但由於多數會議的召開常常是言之無物,不知所云,冗長又毫無效率的過程往往讓大家聞「會」色變,以致於出現會議結束但問題猶在,甚至團體氣氛因為溝通不良而出現,影響團隊向心力。由是觀之,會議品質之掌控實乃萬靈丹與毒藥間的那道防線。

會議品質之掌控,絕對是領導者不可規避之責。身為會議領導者,必須對於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應該發揮的功能有全面性的瞭解,營造和諧的深度會談氣氛、掌控會議討論的時程和清晰度等,都是領導者應擔負之任務。更進一步,領導者還應該針對會議的各個環節、時程進行控管,其中P(會議計畫)→D(會議執行)→C(會議檢核)→A(會議改善)四個流程各有其功能,透過階段式的控管,方能達到會議全面品質管理(MQM)的願景。會議之召開應該有所依,有所本,並且有萬全之準備;會議之執行應該切中要旨,掌控速率;會議之檢核則是會議效能的延伸,究竟會議有無達到預期目的?會議當中的決策又應該如何執行?這個部份更需要領導者的關注與追蹤,否則會議的效能終究是那短短的兩個小時,而未能延展其價值。

會議究竟是正面的輔助,還是負面的阻礙呢?若能掃除「會而不議,議而不決,決而不行」的弊病,並且落實決議之權責、內容,會議制度將能深度彰顯權責分工、團隊智慧之目標,提升每個人的向心力與參與度。

壓力管理策略研究

現代人身處忙碌水泥叢林,面對生活、工作等接踵而來的挑戰,莫不形成幾乎令人窒息的壓力。壓力,可以是讓你不斷前進的推進器;壓力,也可以是讓你窒礙不前的絆腳石。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你如何看待壓力,能否做好壓力管理。

大體而言,壓力管理的歷程可以大略分為三個階段:正視壓力→選擇策略→處理壓力。正視壓力,以積極、正向的態度面對壓力,常言道:「黑暗過去黎明終將到來。」壓力固然讓人措手不及,但卻也可能是轉變的契機,若是一味的逃避,只會讓壓力慢慢的累積、堆砌,成為傷身害體的劊子手。壓力管理策略的模式多元,因應不同的人格特質和壓力情境,我們可以選擇合宜的策略因應壓力,其中「建設性自我對話」和「問題解決訓練」是最具實益性的解決策略。人們在面對壓力的時候往往會出現許多負面、非理性的想法,甚者會出現否定自己的負面價值觀,此時就需要建設性自我對話的練習和應用,幫助自己舒緩壓力造成的心理負擔;而問題解決訓練則是一種可以應用在實際情境的解決策略,透過循序漸進的步驟,我們可以逐步解決問題、解除壓力根源。

身為學校的舵手,成敗之責繫於校長一身,其壓力之大可想而知;但若能學習壓力管理,並且適當的運用策略,校長也能快樂經營學校,讓學校經營快樂。

2008年6月11日 星期三

策略聯盟建立研究

●省思劄記:Community Coalitions to Restrycture Schools


過去學校辦學是屬於閉鎖式、權威式的,學校手握教育的主導權,「關起門來辦學」之景況屢見不鮮;但隨著民智之啟蒙,家長和學生不再只是被動的「受教」,隨著少子化問題的出現、家長教育選擇權風潮的蓬勃發展,學校開始意識到「競爭力」、「推銷」的重要,「產學合作」、「小校合併」、「學校轉型」、「社區總體營造」等策略聯盟管理的方式成為學校尋找出路、提升競爭力的最佳途徑。根據林易蓉(民90)的研究指出,策略聯盟具有降低經濟成本、共享資源、促進校際良性競爭、達到組織學習效果等效益,透過確立目標願景(學校文化與本質、教育夥伴理想)→環境分析(內部優勢與劣勢、外部機會與威脅的分析)→形成策略(選擇策略優先順序、成本效益分析)→執行策略→評估策略的模式歷程,逐步達成策略聯盟的願景。

進一步分析現況,不僅都會型學校面臨招生人數逐年遞減的壓力,對於許多位於山之巔、水之涯的偏遠小校而言,這種壓力更是他們無以掙脫的切身之痛。偏鄉學校依山傍水,囿於居民人口外移的問題,招生人數不足一直是學校領導者的噩夢,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實,然而乍聽到老師說「全台有30%-40%左右的學校規模小於六校以下」,心裡還是不由自主浮現一個大大的驚嘆號。對於偏鄉學校而言,如何吸引就學人口成為他們最大的挑戰,然而「吸引子」的選擇則有賴學校領導者的智慧。雲林草嶺國小是一個值得學習與探究的典範,草嶺國小雖然也是一個袖珍型的偏鄉學校,但是卻擁有非常完整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社區意識,而他們也充分發揮優勢,擬訂策略,由全校老師、行政人員共同推動特色課程,結合在地文化,發展自己學校本位的特色;此外,學校也與社區資源結合,共推深耕閱讀教育、生態解說等活動,帶動社區的整體發展;甚者,草嶺國小與鄰近幾所偏鄉小校進行策略聯盟,進行課程的延展。

課堂中,老師分享大屯國小的辦學經驗,其落英繽紛的美麗景致令人屏息,其領導想法的細膩和周延更是令人折服。其中我最喜歡「以成就自己的心來成就他人」和「專注表現掌聲自然會來」這兩點,前者呈現出領導者應有的大氣度與成人為美的寬闊胸懷,後者則展現出領導者謙卑的努力精神。我想,身為教育領導人員應窮盡己力學習這兩種精神與態度。

  偏遠小校雖然有其生存不可避免之劣勢(地處偏僻造成交通不便、人口外移等),卻也有都會型學校難以望其項背的優勢(豐富的生態景觀、充足的教學資源、理想的師生比例等),如何發展優勢而彌補不足之處,以創意學校的經營策略增能發展、豐富本地發展、接軌全球發展等,實是偏鄉小校和現代都會型學校都必須面對的考驗,也是學校領導者不可推諉之責任。

●好文共賞‧‧‧‧‧‧

Community Coalitions to Restrycture School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