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6月11日 星期三

策略聯盟建立研究

●省思劄記:Community Coalitions to Restrycture Schools


過去學校辦學是屬於閉鎖式、權威式的,學校手握教育的主導權,「關起門來辦學」之景況屢見不鮮;但隨著民智之啟蒙,家長和學生不再只是被動的「受教」,隨著少子化問題的出現、家長教育選擇權風潮的蓬勃發展,學校開始意識到「競爭力」、「推銷」的重要,「產學合作」、「小校合併」、「學校轉型」、「社區總體營造」等策略聯盟管理的方式成為學校尋找出路、提升競爭力的最佳途徑。根據林易蓉(民90)的研究指出,策略聯盟具有降低經濟成本、共享資源、促進校際良性競爭、達到組織學習效果等效益,透過確立目標願景(學校文化與本質、教育夥伴理想)→環境分析(內部優勢與劣勢、外部機會與威脅的分析)→形成策略(選擇策略優先順序、成本效益分析)→執行策略→評估策略的模式歷程,逐步達成策略聯盟的願景。

進一步分析現況,不僅都會型學校面臨招生人數逐年遞減的壓力,對於許多位於山之巔、水之涯的偏遠小校而言,這種壓力更是他們無以掙脫的切身之痛。偏鄉學校依山傍水,囿於居民人口外移的問題,招生人數不足一直是學校領導者的噩夢,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實,然而乍聽到老師說「全台有30%-40%左右的學校規模小於六校以下」,心裡還是不由自主浮現一個大大的驚嘆號。對於偏鄉學校而言,如何吸引就學人口成為他們最大的挑戰,然而「吸引子」的選擇則有賴學校領導者的智慧。雲林草嶺國小是一個值得學習與探究的典範,草嶺國小雖然也是一個袖珍型的偏鄉學校,但是卻擁有非常完整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社區意識,而他們也充分發揮優勢,擬訂策略,由全校老師、行政人員共同推動特色課程,結合在地文化,發展自己學校本位的特色;此外,學校也與社區資源結合,共推深耕閱讀教育、生態解說等活動,帶動社區的整體發展;甚者,草嶺國小與鄰近幾所偏鄉小校進行策略聯盟,進行課程的延展。

課堂中,老師分享大屯國小的辦學經驗,其落英繽紛的美麗景致令人屏息,其領導想法的細膩和周延更是令人折服。其中我最喜歡「以成就自己的心來成就他人」和「專注表現掌聲自然會來」這兩點,前者呈現出領導者應有的大氣度與成人為美的寬闊胸懷,後者則展現出領導者謙卑的努力精神。我想,身為教育領導人員應窮盡己力學習這兩種精神與態度。

  偏遠小校雖然有其生存不可避免之劣勢(地處偏僻造成交通不便、人口外移等),卻也有都會型學校難以望其項背的優勢(豐富的生態景觀、充足的教學資源、理想的師生比例等),如何發展優勢而彌補不足之處,以創意學校的經營策略增能發展、豐富本地發展、接軌全球發展等,實是偏鄉小校和現代都會型學校都必須面對的考驗,也是學校領導者不可推諉之責任。

●好文共賞‧‧‧‧‧‧

Community Coalitions to Restrycture Schools.

學校公共關係研究

●省思劄記:學校公關之迷思困境暨其推動策略

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一門藝術,也是一門學問。「有關係就沒關係,沒關係就有關係」這句話流傳在社會的不同角落,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領會箇中意涵,在感嘆之餘,卻也不得不承認關係之於人的重要性。而,面對少子化衝擊、家長參與權擴增的時代,學校辦學再也不能只是關在自己的象牙塔中,而是應該打開溝通的大門,經營公共關係。

「學校公共關係」大體上可分為三大範疇:校內公共關係、校外公共關係、媒體公共關係。針對校內的部分,行政與教學體系透過關係的建立,可以達到相輔相成的效益;老師與學生之間建立和諧之關係,更能提升教學與學習的成效。校外公共關係則又可細分為社區、上級、外部三個環節,其中尤以前者最為重要。學校本是社區中的一部份,兩者之間本就密不可分,社區資源的融入與結合,有助於校務行政的推動,但如何發揮顯著之功效?全賴公共關係的建立。最後一個範疇則是最常被忽略的媒體公共關係,學校長期閉鎖於圍牆內的世界,與外界之接觸並不頻繁;然善用媒體之關係,有助於學校形象的推廣與建立,更能增加學校的能見度。整體言之,學校公共關係的脈絡錯綜複雜,存在於圍牆內外之生活,若能建立正確的學校公關觀念(以優良之辦學績效作為行銷公關之利器、全校員工都是最佳的公關人員等)、善用溝通行銷策略(建立多元的溝通網絡)等,公共關係將是學校的助力;反之,若是誤解學校公關的意義,導入萎靡之關說文化,公共關係不啻是學校最大的阻力。

  從人際關係之建立可以見微知著、由小觀大,人脈之經營可擴大至學校關係之塑造,法門無二,惟「誠」而已。關係之建立起於信任,雖然有「乍見之歡」,但要延展成「久處之樂」,關鍵就在於真誠相待。誠,不僅是待人以誠、處事以誠,更是以誠待己,真實面對學校的優劣,真誠面對學校碰到的瓶頸問題,真摯面對自己的不足與貧乏,這些都是領導者必須塑造的風範,也是學校應該塑造的氛圍。關係是奇妙的吸引子,其經營不在於金錢的堆砌,亦不在於人脈的累積,有時「自我經營」、「謙卑以對」才是致勝的關鍵。

●好文共賞‧‧‧‧‧‧
學校公關之迷思困境暨其推動策略

2008年5月28日 星期三

教學領導研究

●省思劄記:Can Instructional Leaders Be Facilitative Leaders?

學校存在的意義是什麼?當我們回歸學校價值的基準點思考的時候,「教學領導」的重要性便躍然於紙上了。學校是孩子們學習與成長的殿堂,而孩子的茁壯需要環境的涵養、教師的灌溉等等,因而「教學」一直是學校不可撼動之核心,更是學校行政不可忽略之環節。因此,領導者的思維不能單就行政的角度出發,應回歸教學的本質,思考學校究竟能夠提供什麼樣的教學環境,讓孩子能夠快樂的學習、有效率的學習;思量學校究竟要建構什麼樣的教學目標,並且要透過什麼樣的方式達成、用什麼樣的評鑑方式確立。

教學領導的成敗與否,關鍵在於「行政」與「教學」的磨合。有別於其他的領導模式,教學領導的核心成員是擔任教學工作的教師,校長的角色不再是強烈的主導者,而轉變為促動者(促進教師教學效能的提升等)、資源提供者(提供完整而充分的教學資源等)、環境塑造者(打造能讓教與學都發揮最大效能的學習環境)、潤滑者(搭建行政與教學之間勾通的橋樑)等。

校長就像是在揉麵糰的師傅,手中的麵糰在成形之前,會經歷不同形狀的演變,校長必須調和水與麵粉的比例,讓每一個分子都緊密的結合,才能夠發酵出最大的教育可能性。

●好文共賞‧‧‧‧‧‧

Can Instructional Leaders Be Facilitative Leaders?

2008年5月21日 星期三

課程領導研究

●省思劄記:學校課程領導者的任務與角色探析

課程,是教育現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;而課程領導,簡而言之,是教育人員對學校課程相關事務所表現的領導行為。此處的教育人員不僅專指校長一人,甚至包含具有互補性質的其他相關人員,但不可否認的是,身居舵手的校長,確實是最為關鍵的推動者,其所扮演的角色、所展現的特質、所具備的能力等,也與課程領導能否展現效益息息相關。

課程領導者應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呢?文中主要區分為「課程技能」和「人際關係技能」。前者可說是基礎能力,身為領導者,若是對於學科知識、專業技能、專業判斷等一無所悉,不正如沒有武器的士兵?至於人際關係的技能則是增進領導效能的應變能力,能夠發揮組織團隊的最大可能性,並且尋求資源彌補劣勢。因應兩大能力的培養,以及「評估情境→成立及運作任務小組→訂定課程願景及目標→發展課程架構及設計課程方案→解釋與準備實施課程方案→實施課程方案→檢視進度與問題、評鑑與修正→維持與制度化」八大任務的推行,課程領導者的角色也呈現多元的樣貌,其中「理念的追尋及實踐」尤其重要。行動肇始於思考,思考奠基於哲學;「沒有哲學的思考是空的,沒有思考的哲學是闇的」,哲學與思考的相關性可見一斑。而身為課程領導者,其課程觀更是深深的影響課程發展的方向,因而在實踐理念的過程中,應發揮系統思考的精神,透過自我超越、改善心智、團隊思考、分享願景、系統思考的過程,實踐組織團體的共同願景。規劃出清楚的願景之後,領導者則應繼續推動系統的建置與營運、整合資源與經營等等,最後則應該提出回饋並監督成效。課程的發展是動態的歷程,是反覆規劃、執行、評估、省思下的產物,因而回饋與監督的機制便成為課程改善的推進器,若是缺少這個環節,則課程的動態歷程將成為一灘死水,難以展現創意與可能性。

誠如文章開頭的那句阿拉伯諺語所云:「你若不想做,會找到一個藉口;你若想做,會找到一個方法。」領導,絕對沒有一套標準的公式,它是一門能夠權變揮灑的藝術。每個學校的情境、組織氣氛、教師能力、家長背景、社區特質等因素皆不盡相同,因而領導者展現不同學校的特色,能夠有發揮著墨的空間。課程領導亦是如此,近年來推動的學校本位課程可說是最佳的例證,每個學校皆應結合在地特色,才能建構出與學生生活結合的課程脈絡。

●好文共賞‧‧‧‧‧‧

學校課程領導者的任務與角色探析

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

校務發展計畫研究

●省思劄記:Data-Driven School Improvement

校務之推動與計畫之擬定息息相關。周詳的計畫,能夠讓校務發展如順水推舟;盲目的推動,只會讓學校的發展如逆水行舟。而校長身為學校的領導者,更必須具有高度的洞察力,能夠明確的從教育現場中「抽絲剝繭」,擬定相關的校務發展計畫,讓計劃是「合身」的,能夠拓展學校的優勢,彌補學校的劣勢;能夠善盡學校的資源,拓展學校的匱乏;能夠發揮人力的潛能,帶動團隊的成長;能夠結合社區的發展,彰顯教育的價值。

擬定校務發展計畫,絕非憑空取物,建築空中樓閣,而是應該有所本,有所據;其中的根本核心便是教育現場中豐富的資訊。大致而言,教育現場的資訊可以分為「教學」和「行政」兩大類,分述如下:
  1. 教學:包含「教」與「學」。老師教學的成效、瓶頸、困境、資源,以及學生學習的歷程、日常生活的行為表現等等,這些訊息每天縱橫交錯於校園之中,而領導者或領導團隊必須有系統的建立與蒐集資料,才能依據資料評估與擬定策略,進而達到提升品質的成效。
  2. 行政:包含「人」與「環境」。人即是行政團隊,行政團隊是校務發展與推動極重要的一個環節,包含各處室的工作執掌、進修發展、困境資源等等,皆是資料蒐集的重點。而環境的部份,意指領導者必須了解學校圍牆內外的空間與文化脈絡,包含校內建築、風氣;校外社區、家長需求等。領導者唯有清楚的掌握「人」與「環境」呈現的特質,才能夠擬制合適的校務發展計畫,循序漸進的帶動學校的成長,使其成為真正的有機體。
教育現場的資料能夠真實的反映出學校的發展和價值,因而有其深入了解之必要性;但,不可諱言,教育現場裡頭的資料是龐雜的、細密的,若單慿領導者或是行政團隊,依舊難以課盡其功,唯有所有成員的共同投入,方能夠真正深入其內,而非只有表層的探究。

●好文共賞‧‧‧‧‧‧

Data-Driven School Improvement

2008年5月7日 星期三

優良學校校風研究

●省思劄記:Is Your School's Culture Toxic or Positive?

學校校風是由「學校文化」和「學校氣氛」所形塑而成的,影響學校組織運作甚鉅。所謂的「文化」其實源自於成員共同的價值觀和共同的行為模式,透過溝通、互動,建立共同假定,並且隨著時間醞釀、傳承、延續。而「學校氣氛」則是一種抽象式的微妙感覺,是存在於學校或組織中的獨特氛圍,雖不能以言語明確的描述,卻能夠左右每個人,甚而影響整個組織。

然而,學校文化和學校氣氛兩者卻都是能透過人為的努力加以營造、塑化的,也是領導者展現領導藝術之處。綜觀〈Is Your School's Culture Toxic or Positive?〉這篇文章及上課內容,筆者針對此課題提出下列看法:
  1. 面向全校,學習組織:學校文化的形塑雖然與領導者的特質和信念息息相關,但是永續傳承卻是透過全體成員共存、共榮的想法延伸,因而領導者應該誠懇面向全校,感受組織、了解組織、傾聽組織、學習組織,才能夠整合出共同的遠景和價值觀,才能夠創造有價值且正向前進的文化,否則文化反而會成為束縛學校前進的動力。就如同指揮家,當指揮棒一落,樂曲悠揚的響起,曲風便開始展現;而真正動聽、和諧的音樂不僅需要指揮家的演奏,融合各個樂器的韻律,也需要指揮家的融入,融入樂曲當中,跟隨音樂的行進,否則再優美的樂章終究也只是散落一地的音符。
  2. 不怕錯誤,保留彈性:古語有云:「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。」學校文化亦同。優良、正向且積極的學校文化,能夠推動組織成員前進,成為他們的推進器;但糜敗、負向且消極的學校文化,卻也能阻礙組織成員的腳步,變成他們的絆腳石。如何塑造出正向文化?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在領導者本身。領導者本身展現於外的特質,其實正是學校文化很重要的典範之一,領導者本身要能傾注熱情、勇於開創,若能保留彈性的成長空間,並且不怕錯誤,從每次的錯誤中反省、思考,便能盡情演奏到最後一刻,而不留下遺憾。
  3. 感動自己,感動別人:領導是技術,也是藝術;融入感動的因子,技術就能昇華成為藝術。文化傳承的前提必須要能「感動人心」,深刻的感動帶來由衷的信服,無法打動人心的文化終究會成為複雜脈絡中的泡影,無法永續長存。
優良學校校風的形塑,絕非一蹴可及,是需要時間醞釀而成的;在這歷程中,領導者應保持敏銳的心靈、理智的頭腦、清澈的眼睛、開明的耳朵、實踐的身體,才能夠找到真正符應團體的共通價值。

●好文共賞‧‧‧‧‧‧

Is Your School's Culture Toxic or Positive?

2008年4月30日 星期三

參與學校決策管理研究

●省思劄記:Decision Making for School Leaders

  學校決策內容包含兩個主軸:行政運作事務與課程發展事務, 因應學校雙重系統結構的模式,校長在落實學校決策管理時應該充分掌握兩個系統本身不同的特性、文化與需要,讓決策能夠創造雙贏的局面。決策的類型大異其趣,專制型、諮詢型、團體決策型、委任型的過程模式各不相同,各有其特色與適用時機,大體而言,沒有一個永遠是對的決策方法,也沒有永遠適合的決策理論,領導者必須考量學校文化與組織氣氛、問題情境和需求、學校願景與目標等,方能找到一個最適宜的決策模式。

  參與學校決策管理其實是一種權利的有限度釋放,領導者的釋權有助於組織成員參與度的提高,藉此提升組織的向心力,讓決策可以更符應組織的文化與需求,而不是領導者獨裁式的抉擇。而身為領導者,除了要能夠做出正確的決策,更應該有釋放權力的雅量,相信並成就成員的的能力,進而帶動團體的集體成長。此時,領導者應該調整自己的角色訂位,從原先的集權者、主導者,轉變為分權者、服務者、推進者;領導者的責任不再只是做出正確的決策,而是運用自己能力與智慧,引導組織成員做出一個適當的決策。而當決策形成後,領導者則應擔任監督者與評估者,監督決策的執行度,並且居中提醒成員應該注意與修正的事項;甚而在決策執行之後要評估決策的品質,帶領成員一同審視決策的發展過程,做為下次決策時修正的殷鑑。

  由是觀之,領導者在執行參與學校決策管理的領導模式時,必須適度的釋放權力,但是絕非釋放應擔負的責任,相較之下,領導者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、精神帶動組織與成員,其責任不可謂之輕啊!

●好文共賞‧‧‧‧‧‧

Decision Making for School Leader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