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5月21日 星期三

課程領導研究

●省思劄記:學校課程領導者的任務與角色探析

課程,是教育現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;而課程領導,簡而言之,是教育人員對學校課程相關事務所表現的領導行為。此處的教育人員不僅專指校長一人,甚至包含具有互補性質的其他相關人員,但不可否認的是,身居舵手的校長,確實是最為關鍵的推動者,其所扮演的角色、所展現的特質、所具備的能力等,也與課程領導能否展現效益息息相關。

課程領導者應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呢?文中主要區分為「課程技能」和「人際關係技能」。前者可說是基礎能力,身為領導者,若是對於學科知識、專業技能、專業判斷等一無所悉,不正如沒有武器的士兵?至於人際關係的技能則是增進領導效能的應變能力,能夠發揮組織團隊的最大可能性,並且尋求資源彌補劣勢。因應兩大能力的培養,以及「評估情境→成立及運作任務小組→訂定課程願景及目標→發展課程架構及設計課程方案→解釋與準備實施課程方案→實施課程方案→檢視進度與問題、評鑑與修正→維持與制度化」八大任務的推行,課程領導者的角色也呈現多元的樣貌,其中「理念的追尋及實踐」尤其重要。行動肇始於思考,思考奠基於哲學;「沒有哲學的思考是空的,沒有思考的哲學是闇的」,哲學與思考的相關性可見一斑。而身為課程領導者,其課程觀更是深深的影響課程發展的方向,因而在實踐理念的過程中,應發揮系統思考的精神,透過自我超越、改善心智、團隊思考、分享願景、系統思考的過程,實踐組織團體的共同願景。規劃出清楚的願景之後,領導者則應繼續推動系統的建置與營運、整合資源與經營等等,最後則應該提出回饋並監督成效。課程的發展是動態的歷程,是反覆規劃、執行、評估、省思下的產物,因而回饋與監督的機制便成為課程改善的推進器,若是缺少這個環節,則課程的動態歷程將成為一灘死水,難以展現創意與可能性。

誠如文章開頭的那句阿拉伯諺語所云:「你若不想做,會找到一個藉口;你若想做,會找到一個方法。」領導,絕對沒有一套標準的公式,它是一門能夠權變揮灑的藝術。每個學校的情境、組織氣氛、教師能力、家長背景、社區特質等因素皆不盡相同,因而領導者展現不同學校的特色,能夠有發揮著墨的空間。課程領導亦是如此,近年來推動的學校本位課程可說是最佳的例證,每個學校皆應結合在地特色,才能建構出與學生生活結合的課程脈絡。

●好文共賞‧‧‧‧‧‧

學校課程領導者的任務與角色探析

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

校務發展計畫研究

●省思劄記:Data-Driven School Improvement

校務之推動與計畫之擬定息息相關。周詳的計畫,能夠讓校務發展如順水推舟;盲目的推動,只會讓學校的發展如逆水行舟。而校長身為學校的領導者,更必須具有高度的洞察力,能夠明確的從教育現場中「抽絲剝繭」,擬定相關的校務發展計畫,讓計劃是「合身」的,能夠拓展學校的優勢,彌補學校的劣勢;能夠善盡學校的資源,拓展學校的匱乏;能夠發揮人力的潛能,帶動團隊的成長;能夠結合社區的發展,彰顯教育的價值。

擬定校務發展計畫,絕非憑空取物,建築空中樓閣,而是應該有所本,有所據;其中的根本核心便是教育現場中豐富的資訊。大致而言,教育現場的資訊可以分為「教學」和「行政」兩大類,分述如下:
  1. 教學:包含「教」與「學」。老師教學的成效、瓶頸、困境、資源,以及學生學習的歷程、日常生活的行為表現等等,這些訊息每天縱橫交錯於校園之中,而領導者或領導團隊必須有系統的建立與蒐集資料,才能依據資料評估與擬定策略,進而達到提升品質的成效。
  2. 行政:包含「人」與「環境」。人即是行政團隊,行政團隊是校務發展與推動極重要的一個環節,包含各處室的工作執掌、進修發展、困境資源等等,皆是資料蒐集的重點。而環境的部份,意指領導者必須了解學校圍牆內外的空間與文化脈絡,包含校內建築、風氣;校外社區、家長需求等。領導者唯有清楚的掌握「人」與「環境」呈現的特質,才能夠擬制合適的校務發展計畫,循序漸進的帶動學校的成長,使其成為真正的有機體。
教育現場的資料能夠真實的反映出學校的發展和價值,因而有其深入了解之必要性;但,不可諱言,教育現場裡頭的資料是龐雜的、細密的,若單慿領導者或是行政團隊,依舊難以課盡其功,唯有所有成員的共同投入,方能夠真正深入其內,而非只有表層的探究。

●好文共賞‧‧‧‧‧‧

Data-Driven School Improvement

2008年5月7日 星期三

優良學校校風研究

●省思劄記:Is Your School's Culture Toxic or Positive?

學校校風是由「學校文化」和「學校氣氛」所形塑而成的,影響學校組織運作甚鉅。所謂的「文化」其實源自於成員共同的價值觀和共同的行為模式,透過溝通、互動,建立共同假定,並且隨著時間醞釀、傳承、延續。而「學校氣氛」則是一種抽象式的微妙感覺,是存在於學校或組織中的獨特氛圍,雖不能以言語明確的描述,卻能夠左右每個人,甚而影響整個組織。

然而,學校文化和學校氣氛兩者卻都是能透過人為的努力加以營造、塑化的,也是領導者展現領導藝術之處。綜觀〈Is Your School's Culture Toxic or Positive?〉這篇文章及上課內容,筆者針對此課題提出下列看法:
  1. 面向全校,學習組織:學校文化的形塑雖然與領導者的特質和信念息息相關,但是永續傳承卻是透過全體成員共存、共榮的想法延伸,因而領導者應該誠懇面向全校,感受組織、了解組織、傾聽組織、學習組織,才能夠整合出共同的遠景和價值觀,才能夠創造有價值且正向前進的文化,否則文化反而會成為束縛學校前進的動力。就如同指揮家,當指揮棒一落,樂曲悠揚的響起,曲風便開始展現;而真正動聽、和諧的音樂不僅需要指揮家的演奏,融合各個樂器的韻律,也需要指揮家的融入,融入樂曲當中,跟隨音樂的行進,否則再優美的樂章終究也只是散落一地的音符。
  2. 不怕錯誤,保留彈性:古語有云:「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。」學校文化亦同。優良、正向且積極的學校文化,能夠推動組織成員前進,成為他們的推進器;但糜敗、負向且消極的學校文化,卻也能阻礙組織成員的腳步,變成他們的絆腳石。如何塑造出正向文化?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在領導者本身。領導者本身展現於外的特質,其實正是學校文化很重要的典範之一,領導者本身要能傾注熱情、勇於開創,若能保留彈性的成長空間,並且不怕錯誤,從每次的錯誤中反省、思考,便能盡情演奏到最後一刻,而不留下遺憾。
  3. 感動自己,感動別人:領導是技術,也是藝術;融入感動的因子,技術就能昇華成為藝術。文化傳承的前提必須要能「感動人心」,深刻的感動帶來由衷的信服,無法打動人心的文化終究會成為複雜脈絡中的泡影,無法永續長存。
優良學校校風的形塑,絕非一蹴可及,是需要時間醞釀而成的;在這歷程中,領導者應保持敏銳的心靈、理智的頭腦、清澈的眼睛、開明的耳朵、實踐的身體,才能夠找到真正符應團體的共通價值。

●好文共賞‧‧‧‧‧‧

Is Your School's Culture Toxic or Positive?

2008年4月30日 星期三

參與學校決策管理研究

●省思劄記:Decision Making for School Leaders

  學校決策內容包含兩個主軸:行政運作事務與課程發展事務, 因應學校雙重系統結構的模式,校長在落實學校決策管理時應該充分掌握兩個系統本身不同的特性、文化與需要,讓決策能夠創造雙贏的局面。決策的類型大異其趣,專制型、諮詢型、團體決策型、委任型的過程模式各不相同,各有其特色與適用時機,大體而言,沒有一個永遠是對的決策方法,也沒有永遠適合的決策理論,領導者必須考量學校文化與組織氣氛、問題情境和需求、學校願景與目標等,方能找到一個最適宜的決策模式。

  參與學校決策管理其實是一種權利的有限度釋放,領導者的釋權有助於組織成員參與度的提高,藉此提升組織的向心力,讓決策可以更符應組織的文化與需求,而不是領導者獨裁式的抉擇。而身為領導者,除了要能夠做出正確的決策,更應該有釋放權力的雅量,相信並成就成員的的能力,進而帶動團體的集體成長。此時,領導者應該調整自己的角色訂位,從原先的集權者、主導者,轉變為分權者、服務者、推進者;領導者的責任不再只是做出正確的決策,而是運用自己能力與智慧,引導組織成員做出一個適當的決策。而當決策形成後,領導者則應擔任監督者與評估者,監督決策的執行度,並且居中提醒成員應該注意與修正的事項;甚而在決策執行之後要評估決策的品質,帶領成員一同審視決策的發展過程,做為下次決策時修正的殷鑑。

  由是觀之,領導者在執行參與學校決策管理的領導模式時,必須適度的釋放權力,但是絕非釋放應擔負的責任,相較之下,領導者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、精神帶動組織與成員,其責任不可謂之輕啊!

●好文共賞‧‧‧‧‧‧

Decision Making for School Leaders

學校團隊領導研究

●省思劄記:Work Teams in Schools

學校行政團隊領導研究成功與否,已不再聚焦於領導者個人,而是擴大至團體的每個成員,當每個人「各司其職,各盡其份,各展其才,各顯其能」,團隊自然能夠形塑出承諾感的氛圍,領導的脈絡自然能夠環環相扣。

綜觀〈Work Teams in Schools〉這篇文章所論,以及老師課堂中的深度分享,我們可以歸納出下列幾個重點:

  1. 領導肇始於相處:學校行政團隊領導著重的是「眾」的力量,如何讓每個成員都能夠適得其所並且發揮所能?關鍵在於領導者能否有洞察的智慧。而這樣的智慧從何而來?不外乎用心與成員相處。用心相處,則能夠看到團隊的可能和希望;用心相處,則能夠看到成員的需要和遠景;用心相處,則能夠真正的走入團隊之中,與成員對話、溝通、成長。
  2. 進行邊緣式管理:所謂的邊緣式管理其實就是增權賦能的概念延伸,讓每個人的能力都能夠不斷的向外擴張,提升成員的潛力和可塑性。而這與「成長型團隊」、「學習型團隊」的想法亦不謀而合,領導者本身的成長並不等於團隊的成長,唯有所有成員的向上提升,才能夠帶動團隊的整體競爭力。
  3. 深度會談的文化:組織當中有掌聲,不免也有噓聲,兩者缺一不可。若一個團體永遠都只有稱讚、鼓勵,卻沒有正視問題的聲音傳出,那麼便容易失去成長的動力。此處的「噓聲」或許可以解讀為善意的批評、正向的建議,而不是謾罵、攻訐。然而,忠言畢竟逆耳,深度會談文化的建立談何容易?或許癥結點便在於信賴感與承諾感的建立吧!
  4. 建立信賴與承諾:信賴,能夠讓成員凝聚向心力;承諾感,能夠讓團隊形塑共同成長的遠景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本就建立於信賴的基礎上,如果能夠以此為基礎發展,則深度會談文化的建立將能事半功倍。
  5. 全面的品質管理:領導權力的下放,必須伴隨著管理制度的建立。全面品質管理意即「全面」(組織內每個職位都涵蓋在內);「品質」(組織內每項活動及最終產品的卓越程度,以使用者滿意程度來判斷;「經營」(手段和目的的判斷使用)。運用在學校領導之中,很重要的觀念便是領導的成效是與全部成員息息相關的,不僅是責任的歸屬,更是遠景的塑造。

學校行政團隊領導考驗的是領導者的識人智慧、容人之量,更考驗團體的向心力和成長力,若是能夠適度的運用,將能夠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力量。

●好文共賞‧‧‧‧‧‧

Work Teams in Schools

2008年4月16日 星期三

學校本位管理的研究

●省思劄記:School-Based Management

學校本位管理School-Based Management, SBM)是美國一九八○年代學校改革運動中最普遍的策略之一,肇始於地方分權的概念。透過權力下放與鬆綁,學校在行政、人事、經費預算和課程教學上擁有更大的自主性,學校經營也更具彈性、效率和績效(吳清山,民88)。而當英、美兩國致力於學校本位課程的推動時,我國亦深受這股「由下而上」的思潮所影響,教育不再只是「由上而下」的政策宣導、執行、貫徹,而是「由下而上」發揮在地性、草根性、獨特性。隨著權力的鬆綁與解構,學校發展與經營的權限不再獨攬於中央政府,而是回歸到「廣義的學校團隊」身上,除了學校本身的行政體系、教學體系之外,家長、學生和社區同時也是學校發展的重要角色。

九年一貫的推動,其中有一個重要的環節便是「學校本位課程」的經營,而這正是學校本位管理的深化。學校課程的發展逐漸展現多元與彈性,在兼顧學生的需要、學校的條件、社區的資源、家長的期望、教師的專長等各個環節之下,設計出具備發展性的特色課程,不僅有助於學校特色經營,同時也能夠讓課程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,進而和社區形成生命共同體。在逐步面臨少子化衝擊的現在,或許「學校本位管理」也有助於發展學校的特色,進而強化學校的競爭力,提升教育的品質。

然而,政策和理念是否能夠落實,最大的關鍵仍在於運作歷程中的每個環節是否能夠發揮效益,而「學校本位管理」在施行上亦有其待突破的瓶頸與盲點。

  1. 權力與績效的對等性:權力下放的同時,也是績效責任的開始。而位於教育前線的教師們對於自我角色轉變的認知、專業能力的培養等等,對於教育績效的提升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要素。學校教師不再只是單純的課程執行者,同時身居設計者、覺察者的角色,他們更需要具備發展課程的能力、資源整合的能力、溝通協調的能力、組織系統的能力;而不論是能力的培養、課程的規劃等等,確實皆需要教師付出相當的熱忱、時間、心力,方能善用權力,展現績效。
  2. 家長參與權的平衡性:家長究竟是學校發展的助力或者是阻力?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管理究竟應該拿捏什麼樣的分寸?家長參與權的善用,絕對有助於學校與社區的結合,更會成為教師教學和學校經營最大的支持;但若是「濫用」,卻也可能變成校務發展最大的障礙。
  3. 組織成員的共同願景:不同的角色對於教育厡景的期待也不盡相同,行政有行政的立場,教學有教學的考量,家長有家長的期許,學生有學生的需求;而學校本位管理的推動,卻是要尋求每個環節的平衡點,唯有建立共同的願景,才能夠真正涵養學校的特色。因此,如何讓每個角色在歷程有機會發聲,如何建立通暢的溝通管道,這將是我們應該要努力的目標。
●好文共賞‧‧‧‧‧‧

School-Based Management

2008年4月9日 星期三

教育領導者的培訓研究

● 省思劄記:Principal Mentoring

Principal Mentoring的制度同時著重於經驗的傳承與問題解決的鍛鍊,透過師徒校長的配對,藉由資深校長(或有實務經驗的校長)的輔導和引導,讓初任校長能夠有所依循、有所諮詢、有所啟迪、有所支持,而不至於在校務領導工作方面盲目的摸索和手足無措。這樣的制度不由得讓我聯想到國內的教師實習制度,每個實習老師在邁向正式老師的路途中,實習輔導老師絕對是舉足輕重的楷模角色,當我們帶著滿滿的知識、理論、專業技術踏入教育現場,面對「現場」的複雜脈絡和層出不窮的挑戰,不免會感到慌亂、矛盾等,此時實習輔導老師的引導有助於我們在最快的時間內穩定,並且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援(精神上的支持和教學工作的諮詢),並且能夠導引實習老師形塑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育觀,其重要性不容小覷。


但,這樣的制度在運用時仍舊有幾個重要的關鍵,左右Principal Mentoring的發酵成敗:
  1. 配對時的因素考量:除了文中提及的種族、性別、專業性等因素之外,我認為配對時的因素考量應該兼顧「環境」的部份,每個不同的社區環境和學校區域往往會形塑出不同的問題、發展潛力、學校特色,而徒弟校長的個人特質若是能夠在契合師傅校長之餘,還能夠結合環境的因子,更有助於校務的推動與社區網絡的形成。
  2. 校長的自我哲學觀:師徒制的本意應該在於引導與輔導,絕非觀念的複製與再生,如何確保徒弟校長在歷程中能夠形塑自己的教育哲學觀是很重要的,若只是一味的複製師傅校長的觀點、理念、想法,卻未保留自己的批判智慧,如何能夠真正的因應問題,思考適合自己學校的解決之道呢?因此,校長自我哲學觀的涵養是Principal Mentoring制度運作的重要環節。

若能審慎考量師徒制度的優點與缺點,並放大優點的效益,減弱缺點的損害,進而結合過內現有的校長培訓制度的實行,相信定能夠發揮出「一加一大於二」的力量。

●好文共賞‧‧‧‧‧‧

Principal Mentor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