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8月31日 星期日
翻譯〝教育心理學〞一書有感
2008年7月1日 星期二
危機管理策略研究
危機管理策略主要可分為P(預防)→D(偵測)→C(矯正)三個階段。P:所謂「防微杜漸」正是提醒我們預防的重要性,我們不能坐待危機發生,而是應該採取積極性的預防措施,在看到危機可能形成的時候便予以補救、行動、介入,讓危機能夠化為無形。D:偵測可分為兩個概念,一個是對於危機的敏覺度,一個是對於危機的分析。前者是在危機發生之初即能夠適時的發覺,而不會等到危機如雪球般越滾越大還渾然無所知;後者則是對於情勢的分析和釐清,能夠冷靜的面對問題,並且分析問題,進而提出能夠切中問題的解決良方。C:矯正階段即是危機處理,領導者必須要能提出解決策略,盡速化解危機,使其造成的傷害能夠縮減至最少的程度。
而要能成功的掌控這三個策略,領導者則必須從「心」開始,培養鎮定、負責、誠實、果決的態度。領導者是領航的船長,若是遇到暴風雨便手足無措,只會焦躁的緊張、害怕,如何引領船員、水手們調整航向穿越暴風圈呢?身為船長,有責任也有義務在危機出現時扛起領導之責,唯有鎮定以對、誠實負責、果決判斷,才能夠帶領船員航向新的契機。
衝突管理策略研究
學校運作中,行政團隊和教學團隊一直是兩個截然不同卻又唇齒相依的有機體,根據秦夢群(民86)研究指出,我國教育組織衝突產生的根源主要有二:學校官僚與專業團體的對立、角色扮演衝突;由於所處立場和主要工作內容之不同,以致教學與行政不時產生摩擦(例如:行政業務的推動需要很多數據的調查,但是這些調查事項卻又會在無形之中造成老師教學的負擔),甚而雙方的關係產生緊繃感,影響學校氛圍和校務推動。而除了教職員之間存在著衝突的可能性之外,「親師衝突」更是學校文化中必須審慎面對的危機。隨著家長參與教育的程度擴張,老師的教學不再是不可挑戰的權威,親師之間溝通不良,甚至出現衝突、紛爭的景況更是時有所聞。然而,「衝突」本身的存在並非絕對的負面,有時衝突的出現反而視溝通的契機,若能善加運用,並且處理得宜,衝突反而是關係之間的黏著劑,有助於彼此理念與想法的交換。身為學校領導者,衝突管理絕對是必學的一門課題。除了柔性溝通、理性思維等策略之外,「真誠的態度」、「耐心的傾聽」更是化干戈為玉帛的重要關鍵。
正因衝突根源於彼此想法或期待的落差,更需要耐心傾聽雙方的聲音。許多衝突往往起源於溝通不良,剛開始或許只是一點點的小爭執,但是因為雙方未能角色互換,傾聽別人的意見,以致於衝突越演越烈,從原先的裂縫變成難以跨越的鴻溝。因此,唯有深入了解彼此的看法,才能夠釐清衝突的根源,也才有機會能夠找出解決之道。而領導者在處理組織或成員之間的衝突時,則應該抽離自己的立場、想法,從衝突圈外看待問題,並且展現自己想要化解衝突的真誠態度,方能使發生衝突的兩者能夠暫時跳脫情緒,找尋解決問題的契機。 衝突管理似乎沒有絕對成功的途徑,它考驗著領導者的應變能力和處事智慧,不要懼怕衝突,將每一次的衝突視為增長領導經驗、促進想法交流的良機,則衝突自然能夠發揮正面的效益。
時間管理策略研究
魯迅先生一句:「時間,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時,可是一天的時間能給勤勞的人帶來智慧與力量,給懶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。」道盡了時間管理的重要性。時間在世人的眼中,猶如那東去之流水,一去不復返;正因時間有著不可逆性、不停頓性、消耗性、公平公正性、無價性、限制性,所以如何善用時間便成為每個人一生中必修的課題。
時間管理是萬事之根本,不論是處理生活瑣事,或是面對工作學業的挑戰,善用時間往往能讓我們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而身為教育領導者,更應正視時間管理所帶來的附加價值,要懂得從堆積如山的行政事務中抽絲剝繭,找出處理的優先順序,並且善用「80/20原理」、「能力曲線原理」、「計畫評核術」等管理策略,使每一分每一秒皆能夠發揮最大的張力、最顯著的價值,而不至於茫無頭緒、雜亂無章,覺得事情永遠沒有做完的一天。此外,教師教學亦必須注重時間管理,從整學期之課程進度安排,到每堂課的教學內容規劃等,時間管理良善的老師往往是游刃有餘,從容不迫,使學生能夠快樂學習,並且獲得最佳之教學效能;反之,不懂得規劃時間的老師往往是被進度追著跑,級務、校務兩頭忙,學生學習自然備感壓力,教學成效亦會大打折扣。然而,如何成為時間的主人,做好時間管理呢?Handy(1993)曾提出五種基本策略:想像自己是時間的主人、定義個人的工作型態、計畫並找出優先順序、使日常工作機械化、授權;其中的「日常工作機械化」所指的應該是使工作具規律性、條理性,當我們應該反覆進行的工作能夠成為機械化的動作時,自然能夠縮減摸索時間的浪費。而居於領導之位,適度且適時的授權不僅有助於提升成員的參與感,達到增權賦能之效果,對於時間管理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小覷。試想:一個教案若是從設計、準備教材、執行、評估等都有領導者進行籌備,豈不曠日廢時?但若能夠下放權限,以團體的力量為之,不僅能夠增加工作的效率,同時也能夠彌補個人思考之侷限性。
時間管理是一門看似簡單卻很深奧的學問,小至事件的處理應用,大至人生的規劃安排,其重要性皆無庸置疑。你,想要滿載而歸,還是留下一片悔恨呢?好好善用時間管理策略,做時間稱職的主人吧!
會議主持領導研究
會議,可以是解決問題的萬靈丹,也可能是延宕問題的毒藥。人的思慮難免百密一疏,而且總有能力未逮之時,透過會議模式,可以集體智慧的效果,也可以形成團體共識,避免流於一言堂的窘境;但由於多數會議的召開常常是言之無物,不知所云,冗長又毫無效率的過程往往讓大家聞「會」色變,以致於出現會議結束但問題猶在,甚至團體氣氛因為溝通不良而出現,影響團隊向心力。由是觀之,會議品質之掌控實乃萬靈丹與毒藥間的那道防線。
會議品質之掌控,絕對是領導者不可規避之責。身為會議領導者,必須對於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應該發揮的功能有全面性的瞭解,營造和諧的深度會談氣氛、掌控會議討論的時程和清晰度等,都是領導者應擔負之任務。更進一步,領導者還應該針對會議的各個環節、時程進行控管,其中P(會議計畫)→D(會議執行)→C(會議檢核)→A(會議改善)四個流程各有其功能,透過階段式的控管,方能達到會議全面品質管理(MQM)的願景。會議之召開應該有所依,有所本,並且有萬全之準備;會議之執行應該切中要旨,掌控速率;會議之檢核則是會議效能的延伸,究竟會議有無達到預期目的?會議當中的決策又應該如何執行?這個部份更需要領導者的關注與追蹤,否則會議的效能終究是那短短的兩個小時,而未能延展其價值。
會議究竟是正面的輔助,還是負面的阻礙呢?若能掃除「會而不議,議而不決,決而不行」的弊病,並且落實決議之權責、內容,會議制度將能深度彰顯權責分工、團隊智慧之目標,提升每個人的向心力與參與度。
壓力管理策略研究
大體而言,壓力管理的歷程可以大略分為三個階段:正視壓力→選擇策略→處理壓力。正視壓力,以積極、正向的態度面對壓力,常言道:「黑暗過去黎明終將到來。」壓力固然讓人措手不及,但卻也可能是轉變的契機,若是一味的逃避,只會讓壓力慢慢的累積、堆砌,成為傷身害體的劊子手。壓力管理策略的模式多元,因應不同的人格特質和壓力情境,我們可以選擇合宜的策略因應壓力,其中「建設性自我對話」和「問題解決訓練」是最具實益性的解決策略。人們在面對壓力的時候往往會出現許多負面、非理性的想法,甚者會出現否定自己的負面價值觀,此時就需要建設性自我對話的練習和應用,幫助自己舒緩壓力造成的心理負擔;而問題解決訓練則是一種可以應用在實際情境的解決策略,透過循序漸進的步驟,我們可以逐步解決問題、解除壓力根源。
身為學校的舵手,成敗之責繫於校長一身,其壓力之大可想而知;但若能學習壓力管理,並且適當的運用策略,校長也能快樂經營學校,讓學校經營快樂。
2008年6月11日 星期三
策略聯盟建立研究
過去學校辦學是屬於閉鎖式、權威式的,學校手握教育的主導權,「關起門來辦學」之景況屢見不鮮;但隨著民智之啟蒙,家長和學生不再只是被動的「受教」,隨著少子化問題的出現、家長教育選擇權風潮的蓬勃發展,學校開始意識到「競爭力」、「推銷」的重要,「產學合作」、「小校合併」、「學校轉型」、「社區總體營造」等策略聯盟管理的方式成為學校尋找出路、提升競爭力的最佳途徑。根據林易蓉(民90)的研究指出,策略聯盟具有降低經濟成本、共享資源、促進校際良性競爭、達到組織學習效果等效益,透過確立目標願景(學校文化與本質、教育夥伴理想)→環境分析(內部優勢與劣勢、外部機會與威脅的分析)→形成策略(選擇策略優先順序、成本效益分析)→執行策略→評估策略的模式歷程,逐步達成策略聯盟的願景。
進一步分析現況,不僅都會型學校面臨招生人數逐年遞減的壓力,對於許多位於山之巔、水之涯的偏遠小校而言,這種壓力更是他們無以掙脫的切身之痛。偏鄉學校依山傍水,囿於居民人口外移的問題,招生人數不足一直是學校領導者的噩夢,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實,然而乍聽到老師說「全台有30%-40%左右的學校規模小於六校以下」,心裡還是不由自主浮現一個大大的驚嘆號。對於偏鄉學校而言,如何吸引就學人口成為他們最大的挑戰,然而「吸引子」的選擇則有賴學校領導者的智慧。雲林草嶺國小是一個值得學習與探究的典範,草嶺國小雖然也是一個袖珍型的偏鄉學校,但是卻擁有非常完整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社區意識,而他們也充分發揮優勢,擬訂策略,由全校老師、行政人員共同推動特色課程,結合在地文化,發展自己學校本位的特色;此外,學校也與社區資源結合,共推深耕閱讀教育、生態解說等活動,帶動社區的整體發展;甚者,草嶺國小與鄰近幾所偏鄉小校進行策略聯盟,進行課程的延展。
課堂中,老師分享大屯國小的辦學經驗,其落英繽紛的美麗景致令人屏息,其領導想法的細膩和周延更是令人折服。其中我最喜歡「以成就自己的心來成就他人」和「專注表現掌聲自然會來」這兩點,前者呈現出領導者應有的大氣度與成人為美的寬闊胸懷,後者則展現出領導者謙卑的努力精神。我想,身為教育領導人員應窮盡己力學習這兩種精神與態度。
偏遠小校雖然有其生存不可避免之劣勢(地處偏僻造成交通不便、人口外移等),卻也有都會型學校難以望其項背的優勢(豐富的生態景觀、充足的教學資源、理想的師生比例等),如何發展優勢而彌補不足之處,以創意學校的經營策略增能發展、豐富本地發展、接軌全球發展等,實是偏鄉小校和現代都會型學校都必須面對的考驗,也是學校領導者不可推諉之責任。
●好文共賞‧‧‧‧‧‧
Community Coalitions to Restrycture Schools.
學校公共關係研究
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一門藝術,也是一門學問。「有關係就沒關係,沒關係就有關係」這句話流傳在社會的不同角落,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領會箇中意涵,在感嘆之餘,卻也不得不承認關係之於人的重要性。而,面對少子化衝擊、家長參與權擴增的時代,學校辦學再也不能只是關在自己的象牙塔中,而是應該打開溝通的大門,經營公共關係。
「學校公共關係」大體上可分為三大範疇:校內公共關係、校外公共關係、媒體公共關係。針對校內的部分,行政與教學體系透過關係的建立,可以達到相輔相成的效益;老師與學生之間建立和諧之關係,更能提升教學與學習的成效。校外公共關係則又可細分為社區、上級、外部三個環節,其中尤以前者最為重要。學校本是社區中的一部份,兩者之間本就密不可分,社區資源的融入與結合,有助於校務行政的推動,但如何發揮顯著之功效?全賴公共關係的建立。最後一個範疇則是最常被忽略的媒體公共關係,學校長期閉鎖於圍牆內的世界,與外界之接觸並不頻繁;然善用媒體之關係,有助於學校形象的推廣與建立,更能增加學校的能見度。整體言之,學校公共關係的脈絡錯綜複雜,存在於圍牆內外之生活,若能建立正確的學校公關觀念(以優良之辦學績效作為行銷公關之利器、全校員工都是最佳的公關人員等)、善用溝通行銷策略(建立多元的溝通網絡)等,公共關係將是學校的助力;反之,若是誤解學校公關的意義,導入萎靡之關說文化,公共關係不啻是學校最大的阻力。
從人際關係之建立可以見微知著、由小觀大,人脈之經營可擴大至學校關係之塑造,法門無二,惟「誠」而已。關係之建立起於信任,雖然有「乍見之歡」,但要延展成「久處之樂」,關鍵就在於真誠相待。誠,不僅是待人以誠、處事以誠,更是以誠待己,真實面對學校的優劣,真誠面對學校碰到的瓶頸問題,真摯面對自己的不足與貧乏,這些都是領導者必須塑造的風範,也是學校應該塑造的氛圍。關係是奇妙的吸引子,其經營不在於金錢的堆砌,亦不在於人脈的累積,有時「自我經營」、「謙卑以對」才是致勝的關鍵。
●好文共賞‧‧‧‧‧‧
學校公關之迷思困境暨其推動策略
2008年5月28日 星期三
教學領導研究
學校存在的意義是什麼?當我們回歸學校價值的基準點思考的時候,「教學領導」的重要性便躍然於紙上了。學校是孩子們學習與成長的殿堂,而孩子的茁壯需要環境的涵養、教師的灌溉等等,因而「教學」一直是學校不可撼動之核心,更是學校行政不可忽略之環節。因此,領導者的思維不能單就行政的角度出發,應回歸教學的本質,思考學校究竟能夠提供什麼樣的教學環境,讓孩子能夠快樂的學習、有效率的學習;思量學校究竟要建構什麼樣的教學目標,並且要透過什麼樣的方式達成、用什麼樣的評鑑方式確立。
教學領導的成敗與否,關鍵在於「行政」與「教學」的磨合。有別於其他的領導模式,教學領導的核心成員是擔任教學工作的教師,校長的角色不再是強烈的主導者,而轉變為促動者(促進教師教學效能的提升等)、資源提供者(提供完整而充分的教學資源等)、環境塑造者(打造能讓教與學都發揮最大效能的學習環境)、潤滑者(搭建行政與教學之間勾通的橋樑)等。
校長就像是在揉麵糰的師傅,手中的麵糰在成形之前,會經歷不同形狀的演變,校長必須調和水與麵粉的比例,讓每一個分子都緊密的結合,才能夠發酵出最大的教育可能性。
●好文共賞‧‧‧‧‧‧
Can Instructional Leaders Be Facilitative Leaders?
2008年5月21日 星期三
課程領導研究
●省思劄記:學校課程領導者的任務與角色探析
課程,是教育現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;而課程領導,簡而言之,是教育人員對學校課程相關事務所表現的領導行為。此處的教育人員不僅專指校長一人,甚至包含具有互補性質的其他相關人員,但不可否認的是,身居舵手的校長,確實是最為關鍵的推動者,其所扮演的角色、所展現的特質、所具備的能力等,也與課程領導能否展現效益息息相關。
課程領導者應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呢?文中主要區分為「課程技能」和「人際關係技能」。前者可說是基礎能力,身為領導者,若是對於學科知識、專業技能、專業判斷等一無所悉,不正如沒有武器的士兵?至於人際關係的技能則是增進領導效能的應變能力,能夠發揮組織團隊的最大可能性,並且尋求資源彌補劣勢。因應兩大能力的培養,以及「評估情境→成立及運作任務小組→訂定課程願景及目標→發展課程架構及設計課程方案→解釋與準備實施課程方案→實施課程方案→檢視進度與問題、評鑑與修正→維持與制度化」八大任務的推行,課程領導者的角色也呈現多元的樣貌,其中「理念的追尋及實踐」尤其重要。行動肇始於思考,思考奠基於哲學;「沒有哲學的思考是空的,沒有思考的哲學是闇的」,哲學與思考的相關性可見一斑。而身為課程領導者,其課程觀更是深深的影響課程發展的方向,因而在實踐理念的過程中,應發揮系統思考的精神,透過自我超越、改善心智、團隊思考、分享願景、系統思考的過程,實踐組織團體的共同願景。規劃出清楚的願景之後,領導者則應繼續推動系統的建置與營運、整合資源與經營等等,最後則應該提出回饋並監督成效。課程的發展是動態的歷程,是反覆規劃、執行、評估、省思下的產物,因而回饋與監督的機制便成為課程改善的推進器,若是缺少這個環節,則課程的動態歷程將成為一灘死水,難以展現創意與可能性。
誠如文章開頭的那句阿拉伯諺語所云:「你若不想做,會找到一個藉口;你若想做,會找到一個方法。」領導,絕對沒有一套標準的公式,它是一門能夠權變揮灑的藝術。每個學校的情境、組織氣氛、教師能力、家長背景、社區特質等因素皆不盡相同,因而領導者展現不同學校的特色,能夠有發揮著墨的空間。課程領導亦是如此,近年來推動的學校本位課程可說是最佳的例證,每個學校皆應結合在地特色,才能建構出與學生生活結合的課程脈絡。
●好文共賞‧‧‧‧‧‧
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
校務發展計畫研究
校務之推動與計畫之擬定息息相關。周詳的計畫,能夠讓校務發展如順水推舟;盲目的推動,只會讓學校的發展如逆水行舟。而校長身為學校的領導者,更必須具有高度的洞察力,能夠明確的從教育現場中「抽絲剝繭」,擬定相關的校務發展計畫,讓計劃是「合身」的,能夠拓展學校的優勢,彌補學校的劣勢;能夠善盡學校的資源,拓展學校的匱乏;能夠發揮人力的潛能,帶動團隊的成長;能夠結合社區的發展,彰顯教育的價值。
擬定校務發展計畫,絕非憑空取物,建築空中樓閣,而是應該有所本,有所據;其中的根本核心便是教育現場中豐富的資訊。大致而言,教育現場的資訊可以分為「教學」和「行政」兩大類,分述如下:
- 教學:包含「教」與「學」。老師教學的成效、瓶頸、困境、資源,以及學生學習的歷程、日常生活的行為表現等等,這些訊息每天縱橫交錯於校園之中,而領導者或領導團隊必須有系統的建立與蒐集資料,才能依據資料評估與擬定策略,進而達到提升品質的成效。
- 行政:包含「人」與「環境」。人即是行政團隊,行政團隊是校務發展與推動極重要的一個環節,包含各處室的工作執掌、進修發展、困境資源等等,皆是資料蒐集的重點。而環境的部份,意指領導者必須了解學校圍牆內外的空間與文化脈絡,包含校內建築、風氣;校外社區、家長需求等。領導者唯有清楚的掌握「人」與「環境」呈現的特質,才能夠擬制合適的校務發展計畫,循序漸進的帶動學校的成長,使其成為真正的有機體。
●好文共賞‧‧‧‧‧‧
Data-Driven School Improvement
2008年5月7日 星期三
優良學校校風研究
學校校風是由「學校文化」和「學校氣氛」所形塑而成的,影響學校組織運作甚鉅。所謂的「文化」其實源自於成員共同的價值觀和共同的行為模式,透過溝通、互動,建立共同假定,並且隨著時間醞釀、傳承、延續。而「學校氣氛」則是一種抽象式的微妙感覺,是存在於學校或組織中的獨特氛圍,雖不能以言語明確的描述,卻能夠左右每個人,甚而影響整個組織。
然而,學校文化和學校氣氛兩者卻都是能透過人為的努力加以營造、塑化的,也是領導者展現領導藝術之處。綜觀〈Is Your School's Culture Toxic or Positive?〉這篇文章及上課內容,筆者針對此課題提出下列看法:
- 面向全校,學習組織:學校文化的形塑雖然與領導者的特質和信念息息相關,但是永續傳承卻是透過全體成員共存、共榮的想法延伸,因而領導者應該誠懇面向全校,感受組織、了解組織、傾聽組織、學習組織,才能夠整合出共同的遠景和價值觀,才能夠創造有價值且正向前進的文化,否則文化反而會成為束縛學校前進的動力。就如同指揮家,當指揮棒一落,樂曲悠揚的響起,曲風便開始展現;而真正動聽、和諧的音樂不僅需要指揮家的演奏,融合各個樂器的韻律,也需要指揮家的融入,融入樂曲當中,跟隨音樂的行進,否則再優美的樂章終究也只是散落一地的音符。
- 不怕錯誤,保留彈性:古語有云:「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。」學校文化亦同。優良、正向且積極的學校文化,能夠推動組織成員前進,成為他們的推進器;但糜敗、負向且消極的學校文化,卻也能阻礙組織成員的腳步,變成他們的絆腳石。如何塑造出正向文化?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在領導者本身。領導者本身展現於外的特質,其實正是學校文化很重要的典範之一,領導者本身要能傾注熱情、勇於開創,若能保留彈性的成長空間,並且不怕錯誤,從每次的錯誤中反省、思考,便能盡情演奏到最後一刻,而不留下遺憾。
- 感動自己,感動別人:領導是技術,也是藝術;融入感動的因子,技術就能昇華成為藝術。文化傳承的前提必須要能「感動人心」,深刻的感動帶來由衷的信服,無法打動人心的文化終究會成為複雜脈絡中的泡影,無法永續長存。
●好文共賞‧‧‧‧‧‧
Is Your School's Culture Toxic or Positive?
2008年4月30日 星期三
參與學校決策管理研究
學校決策內容包含兩個主軸:行政運作事務與課程發展事務, 因應學校雙重系統結構的模式,校長在落實學校決策管理時應該充分掌握兩個系統本身不同的特性、文化與需要,讓決策能夠創造雙贏的局面。決策的類型大異其趣,專制型、諮詢型、團體決策型、委任型的過程模式各不相同,各有其特色與適用時機,大體而言,沒有一個永遠是對的決策方法,也沒有永遠適合的決策理論,領導者必須考量學校文化與組織氣氛、問題情境和需求、學校願景與目標等,方能找到一個最適宜的決策模式。
參與學校決策管理其實是一種權利的有限度釋放,領導者的釋權有助於組織成員參與度的提高,藉此提升組織的向心力,讓決策可以更符應組織的文化與需求,而不是領導者獨裁式的抉擇。而身為領導者,除了要能夠做出正確的決策,更應該有釋放權力的雅量,相信並成就成員的的能力,進而帶動團體的集體成長。此時,領導者應該調整自己的角色訂位,從原先的集權者、主導者,轉變為分權者、服務者、推進者;領導者的責任不再只是做出正確的決策,而是運用自己能力與智慧,引導組織成員做出一個適當的決策。而當決策形成後,領導者則應擔任監督者與評估者,監督決策的執行度,並且居中提醒成員應該注意與修正的事項;甚而在決策執行之後要評估決策的品質,帶領成員一同審視決策的發展過程,做為下次決策時修正的殷鑑。
由是觀之,領導者在執行參與學校決策管理的領導模式時,必須適度的釋放權力,但是絕非釋放應擔負的責任,相較之下,領導者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、精神帶動組織與成員,其責任不可謂之輕啊!
●好文共賞‧‧‧‧‧‧
Decision Making for School Leaders
學校團隊領導研究
學校行政團隊領導研究成功與否,已不再聚焦於領導者個人,而是擴大至團體的每個成員,當每個人「各司其職,各盡其份,各展其才,各顯其能」,團隊自然能夠形塑出承諾感的氛圍,領導的脈絡自然能夠環環相扣。
綜觀〈Work Teams in Schools〉這篇文章所論,以及老師課堂中的深度分享,我們可以歸納出下列幾個重點:
- 領導肇始於相處:學校行政團隊領導著重的是「眾」的力量,如何讓每個成員都能夠適得其所並且發揮所能?關鍵在於領導者能否有洞察的智慧。而這樣的智慧從何而來?不外乎用心與成員相處。用心相處,則能夠看到團隊的可能和希望;用心相處,則能夠看到成員的需要和遠景;用心相處,則能夠真正的走入團隊之中,與成員對話、溝通、成長。
- 進行邊緣式管理:所謂的邊緣式管理其實就是增權賦能的概念延伸,讓每個人的能力都能夠不斷的向外擴張,提升成員的潛力和可塑性。而這與「成長型團隊」、「學習型團隊」的想法亦不謀而合,領導者本身的成長並不等於團隊的成長,唯有所有成員的向上提升,才能夠帶動團隊的整體競爭力。
- 深度會談的文化:組織當中有掌聲,不免也有噓聲,兩者缺一不可。若一個團體永遠都只有稱讚、鼓勵,卻沒有正視問題的聲音傳出,那麼便容易失去成長的動力。此處的「噓聲」或許可以解讀為善意的批評、正向的建議,而不是謾罵、攻訐。然而,忠言畢竟逆耳,深度會談文化的建立談何容易?或許癥結點便在於信賴感與承諾感的建立吧!
- 建立信賴與承諾:信賴,能夠讓成員凝聚向心力;承諾感,能夠讓團隊形塑共同成長的遠景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本就建立於信賴的基礎上,如果能夠以此為基礎發展,則深度會談文化的建立將能事半功倍。
- 全面的品質管理:領導權力的下放,必須伴隨著管理制度的建立。全面品質管理意即「全面」(組織內每個職位都涵蓋在內);「品質」(組織內每項活動及最終產品的卓越程度,以使用者滿意程度來判斷;「經營」(手段和目的的判斷使用)。運用在學校領導之中,很重要的觀念便是領導的成效是與全部成員息息相關的,不僅是責任的歸屬,更是遠景的塑造。
學校行政團隊領導考驗的是領導者的識人智慧、容人之量,更考驗團體的向心力和成長力,若是能夠適度的運用,將能夠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力量。
●好文共賞‧‧‧‧‧‧
2008年4月16日 星期三
學校本位管理的研究
學校本位管理(School-Based Management, SBM)是美國一九八○年代學校改革運動中最普遍的策略之一,肇始於地方分權的概念。透過權力下放與鬆綁,學校在行政、人事、經費預算和課程教學上擁有更大的自主性,學校經營也更具彈性、效率和績效(吳清山,民88)。而當英、美兩國致力於學校本位課程的推動時,我國亦深受這股「由下而上」的思潮所影響,教育不再只是「由上而下」的政策宣導、執行、貫徹,而是「由下而上」發揮在地性、草根性、獨特性。隨著權力的鬆綁與解構,學校發展與經營的權限不再獨攬於中央政府,而是回歸到「廣義的學校團隊」身上,除了學校本身的行政體系、教學體系之外,家長、學生和社區同時也是學校發展的重要角色。
九年一貫的推動,其中有一個重要的環節便是「學校本位課程」的經營,而這正是學校本位管理的深化。學校課程的發展逐漸展現多元與彈性,在兼顧學生的需要、學校的條件、社區的資源、家長的期望、教師的專長等各個環節之下,設計出具備發展性的特色課程,不僅有助於學校特色經營,同時也能夠讓課程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,進而和社區形成生命共同體。在逐步面臨少子化衝擊的現在,或許「學校本位管理」也有助於發展學校的特色,進而強化學校的競爭力,提升教育的品質。
- 權力與績效的對等性:權力下放的同時,也是績效責任的開始。而位於教育前線的教師們對於自我角色轉變的認知、專業能力的培養等等,對於教育績效的提升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要素。學校教師不再只是單純的課程執行者,同時身居設計者、覺察者的角色,他們更需要具備發展課程的能力、資源整合的能力、溝通協調的能力、組織系統的能力;而不論是能力的培養、課程的規劃等等,確實皆需要教師付出相當的熱忱、時間、心力,方能善用權力,展現績效。
- 家長參與權的平衡性:家長究竟是學校發展的助力或者是阻力?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管理究竟應該拿捏什麼樣的分寸?家長參與權的善用,絕對有助於學校與社區的結合,更會成為教師教學和學校經營最大的支持;但若是「濫用」,卻也可能變成校務發展最大的障礙。
- 組織成員的共同願景:不同的角色對於教育厡景的期待也不盡相同,行政有行政的立場,教學有教學的考量,家長有家長的期許,學生有學生的需求;而學校本位管理的推動,卻是要尋求每個環節的平衡點,唯有建立共同的願景,才能夠真正涵養學校的特色。因此,如何讓每個角色在歷程有機會發聲,如何建立通暢的溝通管道,這將是我們應該要努力的目標。
School-Based Management
2008年4月9日 星期三
教育領導者的培訓研究
Principal Mentoring的制度同時著重於經驗的傳承與問題解決的鍛鍊,透過師徒校長的配對,藉由資深校長(或有實務經驗的校長)的輔導和引導,讓初任校長能夠有所依循、有所諮詢、有所啟迪、有所支持,而不至於在校務領導工作方面盲目的摸索和手足無措。這樣的制度不由得讓我聯想到國內的教師實習制度,每個實習老師在邁向正式老師的路途中,實習輔導老師絕對是舉足輕重的楷模角色,當我們帶著滿滿的知識、理論、專業技術踏入教育現場,面對「現場」的複雜脈絡和層出不窮的挑戰,不免會感到慌亂、矛盾等,此時實習輔導老師的引導有助於我們在最快的時間內穩定,並且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援(精神上的支持和教學工作的諮詢),並且能夠導引實習老師形塑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育觀,其重要性不容小覷。
但,這樣的制度在運用時仍舊有幾個重要的關鍵,左右Principal Mentoring的發酵成敗:
- 配對時的因素考量:除了文中提及的種族、性別、專業性等因素之外,我認為配對時的因素考量應該兼顧「環境」的部份,每個不同的社區環境和學校區域往往會形塑出不同的問題、發展潛力、學校特色,而徒弟校長的個人特質若是能夠在契合師傅校長之餘,還能夠結合環境的因子,更有助於校務的推動與社區網絡的形成。
- 校長的自我哲學觀:師徒制的本意應該在於引導與輔導,絕非觀念的複製與再生,如何確保徒弟校長在歷程中能夠形塑自己的教育哲學觀是很重要的,若只是一味的複製師傅校長的觀點、理念、想法,卻未保留自己的批判智慧,如何能夠真正的因應問題,思考適合自己學校的解決之道呢?因此,校長自我哲學觀的涵養是Principal Mentoring制度運作的重要環節。
若能審慎考量師徒制度的優點與缺點,並放大優點的效益,減弱缺點的損害,進而結合過內現有的校長培訓制度的實行,相信定能夠發揮出「一加一大於二」的力量。
●好文共賞‧‧‧‧‧‧
2008年3月26日 星期三
教育領導者的培訓研究
從NPQH制度的誕生與演化,我們不難看出英國政府對於校長培訓制度關注與重視。
從OTTO(單期訓練研習)模式到NPQH制度的催生,中間歷經師資培訓局時期、NCSL(國家學校領導學院)等不同的階段,英國校長制度的培訓隨著時代環境的變遷、理論主義的興衰,逐漸衍生出不同的面貌和主軸。從這段演化的歷程,可以發現NPQH的成長是一種動態的模式,一種具發展性的模式,它是因應現況、需求等不同環節而生的產物,對於改良校長培訓制度具有關鍵性的助力。
其中,NPQH的制度具有下列幾個重要的特性:
- 運作流程是動態性的歷程:「具體經驗→有結構的省思→概念化→實驗→新經驗→具體經 驗」的循環圈,不僅突顯Kolb的經驗學習模式,同時也呈現領導具有變動性、實驗性的特質,正如計畫的實施,往往也是在歷程當中不斷的調整與修正。
- 制度著重同時理論與經驗:除了經驗知識之外,NPQH也著重理論知識的養成,企圖融合理論與實務二者,多方面擴充校長領導的專業知能。
- 培育方式多元且具實務性:除了專業知能之外,此制度還融合了「虛擬訓練」和「面對面的訓練」,有助於校長在就任之前的心態調整與實務演練,增進應變之能力。
他山之石,可以攻錯。從NPQH制度可以反思我國校長培育制度的優與劣、利與弊,著實值得你我省思。
●好文共賞‧‧‧‧‧‧
教育領導者的性別研究
● 省思劄記:Female,Minority Superintendents Face Double Inequity
過往,傳統社會賦予男性與女性不同的評斷標準和社會期待,昔日更是有「女子無才便是德」的迷思,普遍認為女性所應扮演的角色便是發揮本能,為夫賢妻,為子良母;在這樣的刻板印象之下,不僅女性就學是個屈指可數的異數,更遑論以女性身為領導者了。
如今,民風開放,思想遷移,人們開始重新定位兩性角色,企圖尋求兩性之平衡。於是,兩性就學之比例逐步拉近,踏上職場之路的女性亦不在少數,更有些是兼顧家庭和工作的職業婦女;在思潮的開放和反思之下,女性逐步跳脫傳統社會禁錮的框架,成為重要的發聲體,甚至是成為學校中、團體中的領導者。
不可否認的是社會對於兩性平權的議題仍在碰撞、探索的階段,並未趨於穩定,以致於女性校長(或領導者)在工作職場中會被賦予許多迥於男性的期待、看法和挑戰,例如:女性校長過於柔軟,難以具備領導者應有的魄力;但,事實真是如此嗎?領導風格的差異應該來自於個人特質之不同,絕非單純以「兩性」這把刀所能一分為二的,以此框架女性校長和男性校長所具備的特質、能力有欠周延。換個角度思考,領導本就是因為不同的特質、能力形塑出不同的風格,若是女性校長能夠發揮獨有的特質,例如:溫暖、細心、具包容力等,不也能塑造出不同的學校氛圍嗎?
2008年3月19日 星期三
教育領導者的風格研究
● 省思劄記:Leadership styles--Using the right one for your situation
隨著時代與環境不斷的演進變遷,領導風格與相關理論就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,從獨裁式領導、參與式領導,到服務型領導、轉型領導等,領導風格的發展絢爛如煙花,值得我們深究、探討。
身為一個教育領導者,尤其應該掌握領導趨勢發展的脈動,深入了解每個領導理論、每種領導風格的核心價值與意義,評估不同領導風格的優勢與劣勢,並且加以「彈性」運用。沒有任何一種領導風格是具有絕對的制高點,因為融入不同的組織脈絡、組織文化,面對迥異的組織成員、組織風氣,即使是同樣一種領導風格也會產生不同的效益。因而教育領導者應全面性瞭解組織的特色與文化,並且考量自己的人格特質,方能找出一種合宜的領導風格,發揮其最大的效益。
「領導風格」是領導者與組織交織而成的,具有「生命力」,能隨著領導者人格特質、組織文化、面臨的情境……等因素而有所轉變,就如一層有彈性的薄膜,能夠有不同形狀的發展空間;絕對不是一個壓克力的框架,限制領導者的思維與發展。
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
教育領導者的肖像研究
昔日,校長如同學校的掌舵者,意念之所趨,校務之所趨;今日,校長化身學校的領航者,發揮管理藝術,推動組織成長。隨著時代的變遷,校長面臨的挑戰從單一的教學管理,逐漸延伸為輻射狀的多向度管理,包括:學校本位課程、教訓輔三合一、社區參與等;隨著教育的改革,校長擔任的角色不再僅止於管理者,同時也是參與者、學習者、服務者,其複雜之多樣性不言而喻。其實,教育現場本身便是由錯綜複雜之脈絡交織而成,家長、教師、學生、行政體系彼此環環相扣,家庭、學校、社區形成互動網絡;有鑒於此,學校之經營不再只是單純的「管理」,而是透過親身投入、實際參與,思考如何讓龐大的學校體系「活」起來,如何提升與落實校務工作的績效。
校長與學校之間息息相關,正因如此,校長之專業成長是不容忽視之核心;除了領導技巧之琢磨、專業知識之提升等等,教育之美的體現更是學校領導之根源。